给你留面子,真觉得自己是根葱啊?
在马嵬坡那场悲剧中,李隆基的亲兵为何要迫使他除掉杨玉环?难道他们真是出于高尚的情操,站在国家的立场上,觉得必须清除杨玉环这个“妖女”?看似高尚的举动,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权力斗争。这可不是一出简单的戏剧或曲艺演绎,而是一场充满了深层政治算计的庙堂之争。
事实上,李隆基和亲兵头子陈玄礼早就暗中合谋,真正的目的并非只是杨玉环一个人,而是要一举铲除整个杨家。杨玉环虽然是其中最为人熟知的目标,但杨家成员的去留早已不再是个人感情问题。亲兵们表面上装作忠诚,实则他们与李隆基之间的合作已经有了长期的默契。更重要的是,亲兵们虽然口口声声为国家着想,但他们的行为背后有着不同的动机:他们要给李隆基提供一个“替罪羊”,为即将爆发的动乱埋单。
安史之乱与替罪羊的诞生
安史之乱的爆发为唐朝的社会与政治带来了剧烈的震荡。在这样的动乱中,找一个替罪羊成了朝廷的首要任务。这也是中国历朝历代的惯例,出了事,总得有个人背锅。这时,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对象,恐怕整个社会的信任与秩序将会崩塌。
展开剩余74%在安史之乱中,李隆基作为皇帝,实际上才是这场浩劫的幕后推手。虽然陈玄礼忠心耿耿,但他对李隆基的忠诚,足以让他在动乱面前毫不犹豫地为他撑起一片天。因此,朝廷不得不从杨家这个看似脆弱的目标开始清算。这也就是为何李隆基最终被迫处理掉杨玉环,不仅是为了“求自保”,而是因为整个杨家的覆灭对当时的局势而言,已成必然。
为了避免民众把这场灾难归咎于朝廷的腐化与无能,李隆基选择了让杨家为整个事件背锅。亲兵们处理这些任务时,依然有一种奇怪的“礼节”。像杨国忠那样的大臣,直接被处决并肢解,极尽羞辱。而杨玉环的死,则是通过一条干净利索的白绫完成的,避免了不必要的血腥和喧嚣,尽可能地保留了她作为一个女性的尊严。尽管历史上并没有明确杨玉环的死因,但这一切处理的方式无疑是在尽量避免引发更大的社会动荡。
责任的选择:自己背锅还是让女人代替?
李隆基如果除掉杨玉环,社会将会怎么看他?当时的民众多半会认为他不过是被美色所迷,导致朝堂之乱;而如果杨玉环不死,人们则会把责任归咎于李隆基,认为他无能、昏庸,不能控制局面。对于李隆基这种聪明且深谙权谋之道的人来说,显然他会权衡哪一选择对自己更有利。选择让一个女性背负所有罪名,显然是他能接受的“最轻”方案。
然而,杨家被满门抄斩后,李隆基的儿子太子李享却做出了意料之外的选择。他没有选择继续待在父亲身边,而是决定带兵往西北方向发展。这个举动,标志着李享的独立与他在当时局势中的深刻思考。此时的李享,已经意识到自己的父亲李隆基并非一个可以信赖的领导者。虽然他表面上以募兵平乱为名,但实际上,他的目的却是离开父亲的掌控,谋取自己的未来。
李享的独立与自立
李享的决断并没有错。他没有选择继续与李隆基保持表面上的和谐,而是果断地选择了向西北进发。这个过程中,李享赢得了不少边境将领的支持,很快就自封为“唐肃宗”,开始了与父亲平行的治理之路。最终,李隆基见自己的儿子势力越来越强,自己在权力斗争中的地位岌岌可危,不得不在最后宣布退位,慢慢从第一线权力中心淡出。
随着李隆基的退位,安史之乱的责任终于找到了归属,局势开始慢慢恢复稳定。然而,这一切并非仅仅通过李隆基的让步能够达成。唐朝的近卫部队早在危机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。李隆基逃亡至四川时,仍旧能够保持相对的平静,避免与陈玄礼发生直接冲突,因为他深知,任何过度的行动都会让自己陷入更大的困境。
政权的更替与李隆基的庙堂经验
马嵬坡事件的背后,李隆基早已积累了足够的庙堂斗争经验。自幼耳濡目染的他,已经见证了太多的政治风波。从武则天被赶下台,到唐中宗被废除,再到自己亲手策划的太平公主之乱,这一切的历史背景让李隆基非常清楚权力的游戏规则。当他终于握有大权时,他又是如何对待他曾经帮助过的王家?他为了保住自己的统治,甚至在一天之内就斩断了与亲生儿子的关系。四子李享见此局面,非但没有畏惧,反而迅速地意识到,自己唯一的选择便是离开这个腐化的朝廷。
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权力棋局中,杨家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棋子而已。对于李隆基这个政治老手来说,杨家不过是他用来转移焦点、巩固权力的一个牺牲品。
发布于:天津市九鼎配资-配资世界门户-杠杆配资app-成都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