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1年初春,朝鲜战场上发生了一件怪事。一支装备精良的美军机械化部队突然像被施了定身术,在一片水域前整整七天无法前进。这既不是遭遇伏击,也不是恶劣天气所致。时任美军指挥官的李奇微盯着作战地图,眉头越皱越紧。这绝不可能是巧合。他喃喃自语。那么,究竟发生了什么?
故事要从几天前说起。当时地图上的华川水库还只是个普通地名,但在志愿军第39军军长吴信泉眼中,这个不起眼的水库却暗藏战机。当时志愿军刚结束第三次战役,虽然捷报频传,但部队已到强弩之末。补给线拉得过长,粮食弹药供应不上。战士们白天打仗,晚上只能啃冻硬的干粮,许多人的军靴都磨穿了底。后方也到了极限,再不撤退就有全线崩溃的危险。
展开剩余85%但撤退谈何容易?美军正展开凶猛反扑,成队的装甲车直扑志愿军主力退路。那天深夜,吴信泉在前线指挥所盯着地图沉思良久,直到参谋提醒:首长,煤油灯快烧干了。他这才抬起头,意味深长地说:不用开火,也能挡住他们。在场所有人都没听懂这句话的含义。
次日,吴信泉亲自带队勘察华川水库。这座位于江原道北部的山间水库地势险要,落差极大。水库下方有条必经之路,是美军机械化部队北上的咽喉要道。既然他们要走这里,我们就让这条路走不通。吴信泉蹲在水库边,手指捻着冰凉的泥土轻声说道,水位不够,可以再蓄。
接下来的行动出人意料。部队没有构筑防御工事,而是开始改造水闸。当时水库管理员早已撤离,吴信泉带着工兵钻进闸室,亲自指挥封闸蓄水。与此同时,美军正步步逼近。李奇微一面催促部队前进,一面隐隐不安:中国人太安静了,要么在撤退,要么在等我们犯错。
华川水库的准备工作悄无声息地进行着。整整四天,没有一声枪响,没有暴露目标的举动。战士们连夜修筑掩体、布置阵地,连车辙痕迹都小心清除。第五天,美军机械化纵队抵达华川下游,坦克、卡车排成长龙准备渡河。情报显示志愿军已经撤退,美军士兵甚至开始讨论何时能重返汉城。
然而第六天凌晨,十二道闸门突然同时开启。滔天洪水倾泻而下,瞬间冲毁整条山路。低洼地带变成沼泽,车辆深陷泥潭,通讯中断,补给断绝。整个纵队如同困在泥浆中的铁甲虫,寸步难行。上级命令我们前进,可我们连靴子都拔不出来。一名美军下士在战报中这样写道。
吴信泉没有乘胜追击,只派出小股部队在周边山头监视。不开枪,不靠近,甚至不惊动敌人。他清楚,这七天就是全军撤退的黄金时间。志愿军主力得以安全转移、重新部署,战士们终于能吃上热饭。而美军则在洪水中泡了七天七夜,饱受冻伤、机械故障、士气崩溃之苦。最终连李奇微也不得不承认:他们一枪未发,但我们输了。
这并非吴信泉第一次智胜美军。1950年10月,他率领39军刚入朝就在云山遭遇美军王牌第一骑兵师。这支部队参加过南北战争、二战,号称永不败退。吴信泉没有正面强攻,而是采取三面包围战术,夜间突袭。最关键的是343团神不知鬼不觉绕到敌后,切断了美军指挥补给线。打蛇打七寸。他当时只说了这一句话。那一夜,美军第八团几乎崩溃,通讯中断、指挥瘫痪,连坦克都落入吴信泉设下的陷阱。
云山战役后,吴信泉出人意料地主动后撤。这不是败退,而是诱敌深入之计。让他们以为我们怕了,再收网。他说。1950年11月底,在清川江边的山地中,吴信泉设下埋伏,347团一夜之间全歼美军一个整编连队,创下抗美援朝首次成建制俘虏美军连的纪录。
随后在汉城战役中,吴信泉再次展现战术智慧。部队在冰天雪地中挖掘战壕,将炮兵推进到敌军眼皮底下。1951年1月4日,志愿军从两个方向攻入汉城。但战争不可能永远顺遂。那年春节后,吴信泉奉命掩护主力撤退。他放弃了常规阻击,选择了更巧妙的水攻战术。子弹能挡一天,水能挡七天。他对作战参谋说。这句话后来鲜少被提及,但李奇微在回忆录中写道:吴信泉是个危险的人物。此战之后,美军再未从华川方向发动进攻。
[参考资料]
李奇微《朝鲜战争回忆录》(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)
萧华主编《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史资料选编》(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)
高荣《朝鲜战争中的中国军队》(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)
王树增《朝鲜战争》(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版)
发布于:天津市九鼎配资-配资世界门户-杠杆配资app-成都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