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么站镇五嘎村的光伏板下呈现出一派独特景象:整齐排列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板下的沃土中,一株株青翠的红菜薹苗正茁壮成长。这片占地200亩的“农光互补”红菜薹种植基地,由五嘎村引进的威宁县雨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,在村党支部的推动下,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新引擎。
红菜薹种植基地
“发展产业,最终目的是让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。”五嘎村党支部书记刘显丽道出了基地建设的核心目标。她介绍,基地创建初期,村党支部积极协调土地,动员村民参与务工,并全程督促务工工资及时、足额发放到位。“土地盘活了,人也动起来了。从种到收,大家在家门口就有活干、有钱挣,日子更有奔头。”
当前正值红菜薹抢种关键期,基地调度员王西权指着田间忙碌的场景说:“预计10天完成全部种植,每日用工需求保持在40人。种植结束后至8月底为管护期,日均稳定用工5人,负责除草、浇灌等日常管理。待到8月底至11月底红菜薹进入采收期,每日用工量将再度攀升至40余人,务工村民人均增收可达8000元。”更让村民安心的是,基地严格执行日薪110元且“日结”的制度。“工资当天就拿到手,大家干活心里踏实,劲头也足。”王西权说。
展开剩余55%村民移栽红菜薹
据了解,基地充分利用光伏板下的空间资源,选择种植耐阴性强、经济价值高的红菜薹。依托稳定的销售渠道,基地所产红菜薹已全部实现订单化生产,远销上海、武汉、深圳、长沙等城市,彻底解决了“卖难”问题,确保产业效益稳定转化。
“预计平均亩产可达2000斤,按照市场收购价13元每斤计算,产值将达到520万元,发放务工工资约45万元。”威宁县雨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郭雪平说。
红菜薹种植基地
“在光伏板下发展红菜薹种植,是我们探索‘板上发电、板下种植’农光互补模式的成功尝试。”么站镇党委委员、人大主席李涛表示,该模式不仅实现了光伏发电与农业种植的“空间叠加”,更通过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的利益联结机制,优先吸纳当地劳动力稳定务工、日结工资,让群众真正从产业发展中获得实打实的收益,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。
如今,五嘎村光伏板下的这片“红”,不仅映红了肥沃的土地,更映照着群众通过辛勤劳动增收致富的灿烂笑容。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,正成为么站镇探索绿色发展与强村富民相融合的亮丽样板。
来源:威宁融媒
发布于:贵州省九鼎配资-配资世界门户-杠杆配资app-成都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